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体育手机版app
发布时间: 2024-06-10 作者: 安博体育手机版app
瓦猫,虽冠以“猫”名,却寓虎于猫。在中国民间,老虎因体形硕大、威武凶猛,被誉为“百兽之王”。瓦猫原型来自于能食“鬼”的老虎,取的就是“猫容虎劲”的含义。云南的“瓦猫”便是由猛虎形象演变而来,故而“瓦猫”在民间也常被称作“神猫”“降脊(吉)虎”“镇山虎”或“脊(吉)祥虎”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制作瓦猫的民间艺人们也在不断探索瓦猫制作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19年,“90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猫代表性传承人张航,在昆明打造了首个瓦猫博物馆“心房瓦猫”。2022年,昆明市盘龙区一处“一颗印”式传统建筑内建立了瓦猫博物馆,更多的文创产品相继开发,瓦猫形象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昆明市是全国首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昆明沉淀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极具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今年4月,昆明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75名;共有3个省级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省级、市和县(市)区级非遗传承基地25个,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和传习馆(所)81个。
芦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芦笙在昭通大关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舞”“芦笙调”环环相扣,形成了活态的芦笙文化生态链。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昭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现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80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52项、市级192项、县级5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79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8人,市级63人,县级567人,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有昭通端公戏、四筒鼓舞、洞经音乐、唱书、牛灯、打鼓草、苗族服饰、披毡擀制、彝族喀红呗等,文创产品主要有巧家马树红毡、鲁甸梭山竹编、小碗红糖、绿豆糕、苗族蜡染、豆沙剪纸、大关竹工艺等。
陆良草编技艺2017年6月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用牛尾巴草或秧草做芯,棕芯做线,用大鼻子针引带编织。产品品种类型繁多:小蒲箩、各类包装盒、提篮、装饰摆件、收纳盒、宠物窝等,也可以按需求定制。产品主要销往本省及周边省市,远至河南省洛阳市双元围棋厂、浙江义乌、北京、上海等地,带动了当地手工业(小蒲箩)的发展,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截至目前,曲靖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项(含两个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9项(含两个市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6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5人。
玉溪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玉溪花灯戏多以两个人的歌舞和两个人以上的群舞为主,载歌载舞,内容不拘。2006年,玉溪花灯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云南省最早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传统戏剧,云南省花灯界首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也诞生于这支队伍中。
玉溪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从而造就了玉溪非遗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玉溪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2人。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是腾冲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艺术形式。除了精湛的表演技艺外,腾冲皮影戏最显著的特点是靠子(供表演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当地俗称靠子)制作极为精美。经过一代代艺人不断革新和完善,工艺已日臻成熟,形成了既有中原皮影风格,又有明显边地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2011年5月,腾冲皮影戏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40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1项,市级161项,县级200项,推出了以板桥青龙街非遗文创园区、腾冲翡翠博物馆、龙陵黄龙玉博物馆等为代表的“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特色产品。
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天文历法、音乐歌舞、服装刺绣、传统节庆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彝族服饰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楚雄彝族服饰历史悠远长久、类型众多、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内涵丰富,有着1700多年历史,是楚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农耕和畜牧生活中,从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手工绝技,是彝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楚雄彝族人民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俗。
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的楚雄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4项,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楚雄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82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楚雄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2人,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认定的楚雄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20人。
海菜腔发源于红河州异龙湖畔,是男女青年在湖中打渔劳作时互相对歌的一种形式。由于旋律悠扬起伏,如同湖中漂浮不定的海菜花,因此名“海菜腔”。2006年海菜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今年8月,红河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6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1人。有各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149项,其中,传统美术39项,传统曲艺2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6项,传统舞蹈99项,传统音乐218项,传统戏剧23项,传统医药12项,民间文学292项,民俗192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64个,民族民间文化之乡51个,涵盖歌舞、医药、食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领域。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富宁、麻栗坡两县设有彝族铜鼓舞传承点,壮族铜鼓舞传承点则在广南县。2006年5月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文山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6人,壮族的壮剧,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弦子舞,瑶族的盘王节等构成了文山各族人民丰富的文化资源,坡芽情歌唱出了文山儿女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云南四大民族剧种之一的壮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影响力,清脆悠远的铜鼓声,无声地见证着文山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将瑰丽绚烂注入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形式多样,主要以黑、红为主色,黄、绿、白、蓝相间,粉色、棕色为辅助色,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下的一道道彩虹。佤族织锦融入了绿水青山、森林花草、彩霞云霓,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2021年5月,“佤族织锦技艺”入选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普洱市共命名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61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82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23个,传承基地54个。
“泼水节”傣语称作“桑勘比迈”,意即傣历新年,节期3天,时间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是傣族、布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有热闹狂欢的泼水活动而被称为“泼水节”。2006年5月20日,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双版纳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28项,州级40项,县级122项;在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9人,其中,国家级9人,省级39人,州级188人,县级223人;省级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个,非遗传习馆(所)、展览室、传习基地54个。
剑川木雕历史悠远长久,源远流长。明、清,直至民国,剑川木雕已闻名川、黔,云南境内几乎所有建筑木雕无不出自剑川木匠之手。新中国成立,剑川木雕带着喜悦和自信,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1996年,文化部命名剑川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2008年,文化部命名剑川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剑川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剑川木雕成功注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
目前,大理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8项,位居全省第一。大理州“非遗+旅游”蒸蒸日上,成为大理旅游新亮点,非遗产业在大理州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
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是一个传统的德昂村寨,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村民世世代代种茶、制茶、喝茶,茶叶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德昂酸茶是村民们最喜欢的饮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能离开德昂酸茶。千百年来,村民们坚守着传统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也坚守着对茶文化的信仰。德昂族酸茶分食用茶和饮用茶两种,食用茶一般当作菜来食用,是难得的德昂美食。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就位列其中。
悠久的历史、绮丽的风光、丰饶的物产,让德宏州世居的各民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底蕴,造就了德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征显著、门类齐全丰富、项目灿若群星等特点。截至目前,德宏州的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名,省级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
东巴画是纳西族传统绘画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其通过图案和符号的运用,传递了纳西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交流过程中对自然、宇宙、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理解和思考。2006年,纳西族东巴画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为保护和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东巴画不仅被普遍的应用于纳西族的节日、庆典中,起到增添喜庆氛围的作用,还成为了丽江文化旅游的重要亮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丽江市大力推动“非遗+旅游”,让非遗融入旅游、赋能旅游、丰富旅游,让丽江之旅彰显地域特色。截至目前,丽江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6项,市级81项,县级7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8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53人,市级252人,县级761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41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
在独龙语里,独龙毯叫“约多”,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传统的独龙毯纹样大多为多种直线条纹连续拼接而成,由于其色彩绚丽,因此编织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2022年12月,独龙毯制作技艺被确定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在怒江州的各民族极具文化天赋,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截至目前,怒江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4项(国家级8项,省级22项,州级161项,县级1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0人(国家级6人,省级36人,州级82人,县市级296人)。
迪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民间工艺,它记录着藏族的文化发展,凝聚着造物文化、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藏族文化的物质体现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宝库取之不尽的源泉。“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29项、州级120项、县级5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65名、州级76名、县(市)级280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锅庄》传承点8个,《阿尺目刮》传承点3个,《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点3个,《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点3个。
临沧碗窑村有近300年的土陶烧制历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陶器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目前有63户专职制陶户,陶制品最重要的包含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缸、坛、碗、罐、壶等。近年来,当地开设非遗研修班、研发特色工艺、创新陶瓷设计、发展茶陶产业,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临沧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7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5人。
【优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临沧中院在第三届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司法协作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